2011/05/17

[轉載]先有數量,再求質量

記者是我一輩子的專業:觀察外界、探求真相、記錄寫作……,用我的文字與所有的讀者溝通、交往。限於才氣,我的文章僅止於流暢通順,但是我寫作的速度,卻是我最自豪的事。記得在我寫作的巔峰時期,每小時的寫作速度超過三千字,這種能力,讓我的媒體生涯一生
順遂。

每當提到這項能力,總有許多人很好奇,我的寫作速度是天生的?還是培養出來的?又是如何培養呢?

這讓我想起最初當記者的前幾年,我是台灣《工商時報》創報時招考的第一批記者,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實習,《工商時報》就正式創報,我們這批「菜鳥」也就硬著頭皮上陣,由於大家都是新記者,不是寫作慢,就是發稿量不足,每天截稿時,都為稿量困擾。因此強化寫作速度及增加稿量,變成衡量記者績效的重要指標。
我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,好不容易才得到這份記者的工作,十分珍惜,深怕被淘汰,所以對報社的要求,我全力以赴配合。我發覺到寫稿慢的原因是因為題材不足,如果我看到什麼寫什麼,不挑題材,那稿量就不虞匿乏。至於速度,我相信多寫、多練習,速度自然就會變快。我決定先滿足數量,再提升速度。至於質量,反正報社沒要求,就先不管他。

我的策略完全成功,我每天把看到的事、蒐集到的資料,不管大事、小事,全都放大處理,當作新聞來寫,平均每天要寫的新聞達到二、三千字。至於如果加寫分析性的專欄,小欄一千多字,大邊欄二、三千字,那當天的寫稿量就會在四、五千字以上。
因為多產,我很快變成明星記者,我的採訪路線從邊緣的單位,一路調整到最重要的單位(媒體的慣例是重要的單位,由大牌記者擔任採訪工作)。由於常常稿量不足,因此雖然我已交完稿,但主管還是要我待命,如果缺稿,還會要求我臨時加寫分析性的專欄。當時,新創報的《工商時報》,幾乎每隔一天就會有我署名的文章刊出。

我的寫作速度就是這樣磨練出來。我還記得當時我手寫的是這一句,而我心想的是下一句;至於全文的布局、起承轉合,在下筆之初就已經快速想定。除了喝水、接電話之外,手完全不會停筆。
這種經驗,也變成了我一生重要的學習方法,先有數量,再求質量;先有速度,再求深度、再求廣度。而數量與速度是孿生兄弟,有其一必有其二。

遇到任何事,我不是先想,而是先做。在試了幾次之後,試圖找出其中的規則,然後再依規則,快速試做許多次,直到手眼協調、熟練無比,其間也不斷改善流程與方法,透過數量累積的練習,會讓我得到傲人的專業。
數量學習法,不只對勞力的事物有用;對勞心的思考、動腦的練習,也一樣適用。

~文摘自:何飛鵬,商業周刊1221期2011.04.18~


原文網址: 《今日閱讀》先有數量,再求質量 | 夢想商城旅遊團 | 3dreamcity | NOWnews 部落格 http://blog.nownews.com/article.php?bid=18490&tid=1327273#ixzz1MYynoy4x



同理可證!正妹也是要越多越好的啦!

1 則留言:

  1. 這就是為何台灣記者的水準不高的原因。

    回覆刪除